《ESG專輯》從技術、產品到企業文化,以職人精神成就厚道品牌 ——Hi-Q 中華海洋生技(下)

ESG永續專欄 2023-05-12 撰文/360d才庫事業群

《ESG專輯》從技術、產品到企業文化,以職人精神成就厚道品牌 ——Hi-Q 中華海洋生技(下)

Hi-Q 花了很多時間、心力形成內部共識,擬定辦法、落地施行,漸漸就成為文化。經手公司大大小小的內訓,陳迪智說:「文化通常都是一個公司創辦人,好像一個家長,他的行事風格跟價值觀,就是公司的文化或是家風」,這其實也就是 ESG 當中公司治理(governance)的一環。

360d才庫事業群 採訪撰文
 

前篇

化言語為行動 創辦 NGO 行善

因為推廣產品的關係而接觸到許多癌友,Hi-Q 索性成立 CSR 部門,每年固定提撥 1,000 萬元的經費援助社福公益單位,並成立「台灣聯合抗癌協會」、「台灣厚道社會服務聯合會」來協助 CSR 工作推動。

也因為相信術業有專攻,所以和社福公益相關的扶助服務,Hi-Q 都全力配合,陳迪智坦言,「因為我們沒有判斷與輔導的能力,所以社福單位也是幫助我們達成幫助社會弱勢的願望,我們贊助經費不需要社福單位寫報告、寫計畫,我相信合作夥伴。」

2016年發起「厚道送暖捐魚活動」標榜每賣出一條魚就送一條魚,陳迪智表示當初這個「fish one for one」想法,起源於美國知名慈善品牌 Tom Shoes 的行銷概念,「那時候我們找了家扶基金會、世界展望會,希望扶助一些較弱勢的家庭或孩子。但是對社福單位來說,如果捐獻的食材斷斷續續他們也有困擾,因為他們要配菜嘛,所以我們就承諾,每個月都捐 2,000 條。」

從 2016 年至 2022 年 Hi-Q 持續捐魚六年,共計捐贈出約十五萬條魚給二十多個社福團體,而這項活動至今仍未中斷。


Hi-Q 從2016年發起的「厚道送暖捐魚活動」至今仍持續不斷將愛延續

商人精於計算 算出一份大愛溫暖

光是捐魚還不夠,陳迪智說:「我們發現因為受贈跟扶助的的單位越來越多,相對地捐助的經費就感覺變少了。」於是 Hi-Q 在 2019 年成立褐藻生活館,創造了一個社會公益服務平台,陳迪智說明,「除了推廣健康飲食,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讓大家來這邊共相善舉一同捐款,但我們的募款方式比較特別。」

消費者來到「Hi-Q 鱻食」吃火鍋,除了可以享受五星級廚師團隊的餐點、Hi-Q 還原海洋生態養殖出的石斑魚,還有榮獲歐盟認可的「A.A Clean Label 無添加驗證合格」安心保證。陳迪智笑說,「我們火鍋的佐料,沙茶醬自己炒的,醬油也是自己的研發配方,找配合廠來做絕對無添加,連湯底都是每天自己熬 12 小時的昆布魚介湯。」

最後結帳時,假設今天消費一萬塊,經過消費者同意,可以把這一萬塊的消費金額,以消費者的名義捐出去,消費者會有一張捐款收據抵稅,而這次消費就由Hi-Q請客。天底下為什麼有這麼好的事情?飽餐一頓又做公益?

「我算給你聽,你今天吃一桌一萬元,食材大約四千元成本,不算場地租金、人事費,等於Hi-Q是出四千元請你吃飯,就鼓勵你捐了一萬元,效益是 2.5 倍。因此原來我們捐的 1,000 萬如果都拿來請客,那就會變成 2,500 萬,所以捐贈的效益就會變大,那就是雙贏了!」陳迪智說明募款背後的運作機制,卻不是在計較公司的成本利益,而是精算一份傳遞人間的溫暖。

「我們的一個邏輯就是:要先談價值再談價錢。不是說經營事業就不必管損益、成本,而是你要先做對的事情。」陳迪智頗有感觸地說。


「Hi-Q 鱻食」火鍋料理,在董事長張永聲(中)帶領下,以健康、天然、無添加打出名號

轉型社企讓一些股東離開 Hi-Q仍堅持一本初衷

董事長張永聲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事業發展都非常不容易,但他認為在這個成功的過程得到非常多幫助,所以一直希望能夠回饋跟感恩,而他也不斷地貫徹這個初衷,並以企業的力量致力於回饋社會。

陳迪智回憶,「我們在 2015 年做了一個決定,就是要轉型成為社會企業,不上市、不上櫃。」不只固定捐魚、每年不論盈虧都捐出一千萬,再加上決定成為社會企業,當時引發一波股東決定出脫股權離開。董事長張永聲則堅持,成立公司就是為了實踐這些理想,「道不同就不應該勉強」。

人說「身教大於言教」,在一個非常考驗企業經營者信念的時刻,Hi-Q 的大家長用具體的行動,堅毅地展示了他的價值觀與決心。

推行感恩文化 鼓勵員工成為 giver

陳迪智身為 Hi-Q 策略長,也同時肩負公司教育訓練的責任,「今年董事長跟我討論要推感恩文化,就是每一個同仁,每一天都要去學會去感恩別人,在公司的 EIP系統分享,希望慢慢會養成習慣。」

這個策略要帶出的概念是,讓員工對生活有感,不要理所當然的當 taker,有能力更要成為 giver,「我們去年就開始把參加公益活動列入考核的成績,每一季每一個同仁都有一天的志工假。只要你的主管批准同意就可以。」

當團隊的成員擁有一樣的理念、認同感,那麼員工跟企業策略也比較能結合。陳迪智 舉例,「假如公司採購沒有這樣的心思,認為通路殺價殺這麼多,為什麼不能成本再降低一點?為什麼不用別人養的魚?為什麼不用比較便宜的油?火鍋裡面的料為什麼一定要有機的?」

如果只以省錢為優先考量,就會做出不符合公司策略的行為,「不是說不用省錢,而是不要在這種事情上省錢,大家要有一樣的理念,那就不用訂一堆規範去規定同仁了。」

法度化於心 以厚道管理團隊

Hi-Q 花了很多時間、心力形成內部共識,擬定辦法、落地施行,漸漸就成為文化。經手公司大大小小的內訓,陳迪智說:「文化通常都是一個公司創辦人,好像一個家長,他的行事風格跟價值觀,就是公司的文化或是家風」,這其實也就是 ESG 當中公司治理(governance)的一環。

陳迪智借《孫子兵法》的「道天地將法」來解釋公司治理。「道」指的是方向,即領導者必須清楚指引企業的方向,才能上下同心,而「法」指的是管理、制度,如同企業中的法令及倫理規範,代表的是最後的手段。

企業如果有令人推崇的「道」,遁化於無形,則不必拘泥於標語、教條,也能指導員工的行為。反觀一間無「道」的企業,就會遍地標語、處處口號,例如「禁止 xxx、請勿 xxx、貨既出售,概不退貨等等」,把員工當孩子,把顧客當盜賊。

Hi-Q 在董事長張永聲帶領下,有著明確且貫徹企業的「厚道」精神,也因為施行堅定不移的厚道精神,不只吸引理念相同的員工、股東,也引起客戶的共鳴與回應。


陳迪智認為,「道天地將法」這五個如果企業都做對,就能夠成就一些事。

ESG 注入企業 成為永續 DNA

Hi-Q 最初想要養出健康、好吃的魚的善意,發展出一套對環境有幫助的養殖方式;投 入社會公益後,卻發現捐獻並不足夠,所以接連成立兩個 NGO 協會,來落實初衷;近年也積極進行教育訓練傳承企業文化,同時舉辦「員工滿意度匿名問卷調查」,針對其中的低分項目,召集高階主管討論後,向員工說明公司現況及改善進度。

最後詢問陳迪智身為策略長在落實企業使命過程中,感到最自豪的是什麼?他沒思考太久,提出了馬斯洛的五層次理論(美國心理學家,以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)強調自我實現,並謙遜地說,「我們雖然力量很小、舞台也不大,但是我們能做的盡量做,想辦法擴大影響力。但這些年下來我也發現一個精神:關鍵不在你的力量大小,關鍵是你做什麼。」

ESG 是近幾年才出現的風潮指標,但綜觀 Hi-Q 近幾年的策略及發展,從環境、社會到治理,不難發現他們早已將 ESG 的永續精神注入企業 DNA 裡,也內化到員工的生活中,實現出共有共好的社會價值。

 

 

活動資訊

專欄文章

AI互動媒體

新聞資訊

線上影音

熱門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