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ESG永續專欄 2023-04-28 撰文/360d才庫事業群
《ESG專輯》從技術、產品到企業文化,以職人精神成就厚道品牌 ——Hi-Q 中華海洋生技(中)
Hi-Q 在董事長張永聲的帶領下,堅持「先做對的事,再把事情做好」,嚴格把關品質、品味、品格,花費 20 多年走上一條正確但不好走的道路,竟無意間達成了ESG 其中公認為最難進行的 E(環境)領域。
360d才庫事業群 採訪撰文
承前篇
致力還原自然 意外賺來 ESG 推動美譽
Hi-Q 為了尊重自然還原海洋養殖環境,養出真正健康、媲美海洋捕撈的魚,而研發出「全球首創室內生態循環養殖」系統,獲得許多專利,並在 2022 年獲得「第四屆品牌金舶獎」ESG 組的肯定。
一般的養殖池無法構成像大海那樣完整的生態鏈,因此吃不完的魚餌料、排泄物,全都會沉在水底淤積,也連帶影響水質、魚的健康,而一般養殖戶為了讓水乾淨,必須一直抽地下水來換水,也會造成地層下陷問題。
Hi-Q 專利研發的 ERAS(Ecological 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),能充分解決這個問題,「我們的用水量只要一般養殖戶的二十分之一,」談到公司這項領先全台,甚至是全球的專利技術,陳迪智顯得相當自豪,「水的處理是我們的養魚的一個重要的基本,也是我們之所以敢出來做品牌的一個關鍵原因。」
Hi-Q 在董事長張永聲的帶領下,堅持「先做對的事,再把事情做好」,嚴格把關品質、品味、品格,花費 20 多年走上一條正確但不好走的道路,竟無意間達成了ESG 其中公認為最難進行的 E(環境)領域。
第四屆品牌金舶獎由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,左圖為品牌獲獎頒發紀錄,右圖為紀念獎盃
「魚如其食」待魚如人的換位思考
照顧完了魚的居住環境,接著是魚的飲食健康,就是餌料。Hi-Q 從養魚發現魚的健康跟褐藻有關係,又為了要還原魚在海洋裡面的飲食配方,於是以小魚、蝦子、透抽、烏賊、魷魚等作為餌料主成分,再加上芝麻、薑黃、海帶昆布等藻類來加強營養。
人們常說:You are what you eat,陳迪智則說 Hi-Q 也用同等思維看待魚,「吃了不好的食物就影響健康嘛,所以我們餌料堅持自己做。」因為魚健康,吃魚的人才會健康。
一般的飼料為了加強魚的營養配方,會在其中放添加劑、抗生素,Hi-Q 則是在其中添加薑黃跟芝麻餅。對人體健康的芝麻油脂,對魚的健康一樣好,陳迪智打趣的說,「每次去帶貴賓參觀養殖場,我們拿起魚餌就吃給貴賓看,讓他們知道,放心都可以吃!只是因為沒有調味,所以沒味道!」
說到這裡,陳迪智自己都笑了出來,也許在是旁人看來這是一件很傻的事情,大費周章研發這些設備、餌料並不理所當然,但卻是 Hi-Q 厚道精神,追求「自然、健康」經營理念的體現。
愛魚成痴 將友善化為行動
提到待魚如待人,陳迪智十分認真的說:「我們副董在出魚前都會去跟魚講話,謝謝牠們這麼健康,最後變成我們肚裡的食物。」不只是說說話而已,Hi-Q 在撈魚、運輸的每一項步驟,都進行了細緻的換位思考。
「一般的魚網都是洞,我們的漁網下面有三分之一沒有洞,是整個連魚和水一起撈起來。不能讓魚害怕緊張,因為一緊張他們就會跳、互相刺傷,很多在過程就會死亡。」打撈後放入魚車裡,在拉到加工廠的運送中,要進行降溫讓魚安定,最後使用特殊設計的溜滑梯水道,把魚送到另一個冰塊的水池,讓牠繼續保持平穩狀態。
原來特殊水道是出自副董的發明,陳迪智笑著解釋副董真的是個愛魚之人,「我們副董把水管切一半,讓魚可以連帶水順著一起滑下來,就像滑水道,讓魚不要因為換環境不安。」
最後一項模擬海洋的環境,就是運動,「你看一般的魚在海裡面,好像自由自在地在海裡游很快樂,但其實他是為了生存,不斷地 alert 有威脅來要趕快游走!」
要讓魚運動的簡單的關鍵就是密集養魚,不把魚養在魚塭裡面,而是養在一個深 3 公尺、直徑 12 公尺的圓柱池,一池養5 千條魚,一旁的魚塭做為水庫,專用來做水的過濾循環處理。
以友善環境為出發,Hi-Q 獨創保持生態平衡的生態循環養殖系統
就這樣完成 Hi-Q 模擬海洋生態環境養殖的最重要三項核心技術:水處理、餌料、讓魚運動。陳迪智不諱言:「我們敢說一定比海撈的好吃,那是因為我們有我們這樣的方法和技術,讓品質和產能可以更穩定供應,可是一般的養殖戶不一定願意或有能力這麼做。」
放眼國際市場 徵求拓展夥伴
早在 2006 年 Hi-Q 就已成功將核心技術「免換水室內生態循環養殖技術」引進馬來西亞,再於 2008 年與汶萊政府合作,創建亞洲第一個「東星班室內生態循環養殖園 Aquaculture Park」,後來也曾進行過原料輸出,但這仍處於為人作嫁的階段,於是最終選擇回到發展自家產品。接下來,就準備走向國際市場了,「我會說,我們要做台灣之光,不是在台灣的第一品牌,一定是要做全世界知名品牌的台灣之光,才叫台灣之光。」陳迪智信心十足的說。
至於如何布局,陳迪智則說,「要做成可大可久的生意,除了有好產品,要有好的通路夥伴」,公司正在尋找不同國際市場對應的銷售夥伴,希望透過熟悉當地法規的合作夥伴及銷售通路打入市場。
當然也一邊積極招攬有能力拓展海外市場的人才,除了要有 Marketing 眼光,也要具備相當程度的語言能力,陳迪智坦承,公司目前急缺相關人才,「這個是我們今年重要的目標,但這沒辦法急於一時半刻。我們 long-term 要達到的目標,就是持續增進我們的獲利能力,讓我們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。」
養魚悟真理 天然產品照顧癌友
Hi-Q 的產品講求天然原始、無添加,陳迪智表示,「我們從養魚悟出來的道理,人的健康也是要還原到自然」。Hi-Q 自 1998 年從養殖的餌料配方中發現添加褐藻有助於石斑魚免疫力調節後,耗時 5 年投入研究,成功萃取出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(Fucoidan),並開始跨足人類健康產品的領域,至今已創立了六種品牌。
Hi-Q 從褐藻萃取技術發展出六個相關品牌,其中最核心的明星商品就是「褐抑定」
陳迪智告訴我們最早在台灣賣褐藻醣膠的產品是日本,但日本褐藻的萃取技術是 20 萬道爾頓(Dalton, Da),而 Hi-Q 的技術略勝一籌,以 500 道爾頓小分子成為最大特色,可以幫助人體吸收更完全。對癌友而言,食品營養素的吸收程度,是能否和病魔抵抗很重要的關鍵。
「我對這個有一點研究,因為我家人也有得過癌病。」他語重心長地說,「其實任何營養品都一樣,它是食品,沒有說吃了哪種營養品,最後你的病就治好了。而是說,我們要盡可能多攝取一些營養來幫助身體健康,當生病之後再去對症下藥,其實那常常都是解除當下症狀之用。」
實在+實證 品牌之路步步穩健
「驢魚精是用我們自己養的金目鱸魚,而且喔,我們是用全魚去滴的!」陳迪智自豪地說,「有些人會把魚肉片下另外拿去賣,剩下魚頭、身體去滴,大概只有 40% 到 60% 而已,那你就會發現它裡面的支鏈胺基酸比例是低的,我們產品有去做檢驗,我們是一般的 2.5 倍!」
除了真材實料還加上科學實證,目前全世界有 2,000 多篇的論文在談褐藻醣膠,其中就有 62 篇是由 Hi-Q 所發表,並且有真正經過與醫院配合進行人體臨床實驗。
Hi-Q 第一個解盲成功的臨床實驗,是在 2017 年與王照元醫師(現為署立屏東醫院院長)合作的大腸直腸癌實驗,「王醫師說他原先不太相信外面的保健品講的事情,但是他非常相信 Hi-Q 產品,因為他自己有參與了臨床實驗。」獲得醫生認可的產品,也是間接肯定了 Hi-Q 的策略與精神。
陳迪智再如數家珍般說道:「臺大的婁培人副院長也跟我們合作頭頸癌的人體臨床實驗,還有我們跟上海復旦大學附設的中山醫院做肝癌的人體臨床試驗,預計今年會解盲。」他頓了頓繼續說,「所以你問我們產品跟人家的差別是什麼?其實很單純,就是我們很認真地做臨床實驗。」
精彩報導未完,請敬期待下篇
活動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