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ESG專輯》從技術、產品到企業文化,以職人精神成就厚道品牌 ——Hi-Q 中華海洋生技(上)

ESG永續專欄 2023-04-20 撰文/360d才庫事業群

《ESG專輯》從技術、產品到企業文化,以職人精神成就厚道品牌 ——Hi-Q 中華海洋生技(上)

在約定採訪時間抵達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上的「Hi-Q褐藻生活館」,這裡是 Hi-Q 中華海洋生技實現社會公益、傳承品牌「厚道」精神的場域。在寸土寸金的商區裡,這間占地約三百坪、外觀低調的公益平台,和四周環境形成鮮明對比,就像 Hi-Q 堅持 25 年的職人精神與態度,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邁出穩重樸實的每一步。

360d才庫事業群 採訪撰文

初見 Hi-Q 中華海洋生技的策略長陳迪智時,就感受到他的親切與活力。當時他正結束一場會議,看著他沿路恭送賓客,雙方熱絡的互動,就像熟識的朋友剛結束一場愉快的餐敘。

馬不停蹄的恭送賓客後他緊接著迎接我們,之後將近兩小時的時間,全程他都是音量飽滿、神采奕奕地和我們分享 Hi-Q 的一切,不見疲態。唯一一次中斷談話,是因為怕我們冷所以起身調整空調,他爽朗地笑說:「我這人是熱底子啦!我到 11 月都還在穿短袖!但今天冷氣開得太低了,我怕你們受不了。」訝異於他對人的敏銳觀察與貼心關懷,而經過採訪後就能理解,那是因為他已經把 Hi-Q 最重視的厚道精神落實在生活中。

創立品牌賣魚 成台灣先例

公司最初從養殖石斑魚起家,養殖海產是公司副董事長謝清輝的專業,而發展 Hi-Q 品牌,則是創辦人董事長張永聲 45 歲從德記洋行退休後,對於品牌理想的實踐。創辦人董事長與副董事長是海洋大學漁業系同窗,兩人結合各自的專業與理念,一同走過 25 個年頭。



Hi-Q的創辦人張永聲董事長(左)與謝清輝副董事(右)合力打造品牌事業

但經營品牌也不是一開始就順風順水,陳迪智表示,「前面做了 10 幾年都賠錢,因為養殖業要做品牌非常困難。」早期台灣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,當時董事長有感於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以代工為主,市場上也沒有人從品牌角度來賣魚,便決心要做一個專賣石斑魚的國際品牌。

「鮭魚是挪威非常有名的產品,但你有聽過挪威哪一家公司有生產、養殖最大宗的鮭魚嗎?沒有。你就知道我們走這條路其實很難。」這樣的堅持一做就是 25 年,如今台灣雖然有眾多海鮮品牌如安永、天和生鮮、江醫師魚舖子,但若提到以專賣自養魚類為主的品牌,Hi-Q 將是首屈一指。

品質品味品格 奠定品牌三價值

陳迪智表示,公司從養魚延伸出 Hi-Q 對品牌的三層次定義。第一個層次是「品質」High Quality,這是Hi-Q 25年前公司成立的初心,公司的英文名稱也因此就叫做Hi-Q,陳迪智笑著解釋:「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隱藏意義,是把 i 往後放,就成了High IQ,因為魚含有優質蛋白質,吃了腦袋會變好!」

再者是「品味」,畢竟不是品質一百分就有品牌,再來還需要有品味,「你養的魚健康無毒,但是要好吃啊!不好吃再健康也沒用,再無毒也沒有用!」

最後一層是「品格」,董事長張永聲最注重的品格就是「厚道」,並把這樣的精神貫注在整個企業文化中,「你如果偷工減料,犧牲別人的利益,剝削你的上游廠商,壓榨你的下游,然後來成就自己,這也不會是個好品牌!」陳迪智說這一段話時,眼神顯得特別堅定,聲音鏗鏘有力。



▎陳迪智解釋 Hi-Q 的品牌三層次定義是所有技術、產品、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

以厚道品格養殖 還原海洋生態

隨著海洋汙染、飲食健康的觀念興起,現在多數人都接受深海魚要少吃,但遇到偶爾要吃海鮮的情況時,多半還是有選擇野生魚(捕撈魚)的偏見,認為天然的最好。

被問到如何打破民眾對捕撈魚的迷思時,陳迪智緩緩說:「海洋的魚為什麼比較好吃?為什麼魚比較大條?這跟環境有關。海洋這麼大,可以養出鯊魚、鯨魚這麼大的魚,充滿危機的環境也讓魚的運動量很夠,肉質會很結實。」

接著他語氣一轉,「但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海洋已經受了很多人類造成的汙染,所以當時我們的品牌價值就是,我們發展的養殖技術一定要尊重自然,透過還原海洋裡的生態環境來養魚。」。

 

精彩報導未完,請敬期待下篇

活動資訊

專欄文章

AI互動媒體

新聞資訊

線上影音

熱門標籤